
发布日期:2025-03-07 17:04 点击次数:64
宋璟性格刚正,好处是杜绝歪风邪气,缺点是容易得罪人,而且得罪的尽是些脑子活络、善走捷径的人。比如当时有种现象:
'先是,朝集使往往赍货入京师,及春将还,多迁官。宋璟奏一切勒还以革其弊。’
朝集使前面介绍过,主要是各地长官副长官,都督、刺史、长史之类。这些人年底到中央开会,带着钱四处活动,等到会开完,路子也跑差不多了,一个个就地升官。
宋璟干过两任都督七任刺史,对这个陋习一清二楚,上台后,决心好好整治,出台一个新规定:所有来开会的朝集使,一律冻结干部调整,从哪儿来通通回哪儿去。这下子,不但突击跑官行不通了,那些朝廷大佬们,也失掉一次集中收礼的机会。
善于钻营的人,包括前面讲皇上跟前的红人,他们数量不多,能量不小,约束好这帮人,对官场风气大有好处。所以史书讲宋璟'持正’,基本思路一是政务公开,二是杜绝侥幸,这是对人治社会弊端,一剂很好的良方。
《资治通鉴》评宋璟:'敢犯颜直谏,上甚敬惮之,虽不合意,亦曲从之。嘉贞后为相,阅堂案,见其危言切议,未尝不失声叹息。’
接替宋璟的宰相叫张嘉贞,翻看宰相办公厅(政事堂)档案,一边看一边感叹:宋璟这家伙,提意见真是猛啊!
开元元年(713年)至八年,姚崇、宋璟相继执政,两人各干四年,回到最前面的问题:他们这八年,究竟有什么不一样?
大概有两点不一样。
第一点比较明显,是个历史共识,叫拨乱反正。
《旧唐书》:'姚、宋经武、韦二后,政乱刑淫’,《新唐书》:'此天所以佐唐使中兴。’唐朝从武则天革命后,到中宗、睿宗,经历了一个相对混乱的时期,既有李氏、武氏、韦氏缠斗,又有王朝的'中年之困’——国家成立日久,弊端丛生,不及时拨乱反正,就可能由盛转衰,提前走下坡路。
玄宗励精图治,配以姚崇善解难局、宋璟刚强持重,君臣合力,把唐朝这艘大船,从危机重重的险滩引回正确航道。
第二点不一样,不太明显。
拨乱反正是办事层面,或者叫实际工作层面,而姚宋最大的功劳,是在一个抽象层面,或者叫务虚层面:他们努力创造了一种环境,把皇帝维持在近乎完美的状态。
王朝的核心是皇帝,皇帝也是人,而且是'老子天下第一’的人,放谁到那个位置,都容易放纵自己。史称姚宋为相,'二人每进见,上辄为之起,去则临轩送之。及李林甫为相,虽宠任过于姚宋,然礼遇殊卑薄矣!’
表面看是礼节区别,其实反映了一种心理、一种状态:领导是把自己放低,还是把自己摆高;是克制自己,还是放飞自我。
姚宋的去位,代表着一个阶段的结束,那就是李隆基从比较完美的状态,到不那么完美的状态。
办事情难,办领导不舒服的事情难上加难,我想,这才是姚宋最高明之处,也是他们能够成为一代贤相的奥秘所在。
安史之乱后,李隆基曾经跟人评价宰相,讲到宋璟时来了句:'彼卖直以取名耳。’说宋璟假正经、博眼球。这说明什么?说明李隆基整天被逼着做明君,心里早就不耐烦了。
这一点,从宋璟的罢免也可以看出端倪。
姚崇罢相因为儿子和部下收受贿赂,宋璟罢相因为两件事:
一是执法过严。当时有部分违纪官员,对处理结果不满意,整天吵着要申诉,宋璟很烦,指示有关部门,把这些人统统看起来(有点象现在双规),并且交代:老实接受处分的,释放;坚持上诉的,给他们一直关着,当时关了三百多人。
他这个做法,是可以打击一些'刺头’,但确实又不太合乎规定。
第二个事情是整治假币。
这是个老大难问题。唐朝也用铜钱,但低劣伪造的铜钱屡禁不止,基本上说,官方打击伪钱的努力都不成功。这里面情况很复杂,说起来专家可以写厚厚一本书,其中要害在两点,就是吕思勉先生说的:'增铸及画一。’
图片
唐开元通宝
一是钱太少,有铜的原因,也有铸造的原因;二是假钱泛滥,有真钱不够用的原因,也有管理方面的原因。总之,整个唐代这个问题也没能解决得了。
但宋璟不知道哇,他想解决这个问题,思路很简单:严格执法,销毁劣钱。
事实证明,经济问题单纯用行政手段,很难解决。宋璟和手下雷厉风行,换个说法也可以叫简单粗暴:规定期限,挨家挨户收缴恶钱。结果不但起不到效果,反而大家把钱藏起来,搞得物价飞涨,人民群众怨声载道。
这两个事一出,宋璟负领导责任,被免去宰相职务,'罢璟为开府仪同三司’,提一级到人大养老去了。
这两个事都不是原则问题,属于工作中的偏差,可大可小,李隆基把他换掉,一来是种工作方法:宰相不能搞太久,要定期轮换;二来也想换换气氛,毕竟皇帝当了快十年,姚宋这两个老干部,不但面子上尊重,办事情还老受约束,也该让自己轻松点了!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